前言 #
本篇是对 2025-04-15
到 2025-04-21
这周生活的记录与思考。
这周的主基调是处理工作、调整作息与学习;去了安吉 DNA 数字游民公社找朋友,或许考虑过去住几天;感觉最近由于 AI 有关的各种新概念、模型、框架有些过于繁杂,稍有些 burnout,于是重新在 Things 里制订了一些学习计划;久违地追了一些新剧;还有很多有意思的事。
数码产品 Porn 与断舍离 #
我之前是一个很极端的数码产品和软件工具爱好者,或许也是因为从小到大虽然生活无虞,但我们家的习惯是并不会有很具体的叫“零花钱”的概念,日常没办法存下什么钱,也不会因考得好或是什么而得到奖励,所以小时候即使是想要一个并不昂贵的玩具也需要省很久。
当时很羡慕我表哥的一台 Nintendo Game Boy Advance SP,很经典的那款翻盖带背光的游戏机,可以插卡带玩口袋妖怪(现在的宝可梦),每个游戏都通关了好多遍;当然,随着年龄增长与喜好的变化,后来想要的东西也越来越多,正值智能手机兴起,也想要一台当时刚刚推出的诺基亚 5230;包括高中之后同学的 iPhone 4 和 NDS 游戏机也都让我心动。
但这些都一直没能如愿真正拥有,甚至似乎成为了一种执念。
直到大学后实习、创业和工作,经济独立了,似乎开始有些报复性地看各种数码评测,也陆续拥有了新款高配 MacBook Pro、Mac Studio、iPad、iPhone、Sony 相机、Switch、Steam Deck 和各式键盘,会把所有的包装盒堆在我的书架和衣柜上的空间里,看到就有一种很强的满足感。
有时候觉得或许自己并不是真正想要这些东西,开箱所带来的新鲜感与兴奋感往往转瞬即逝,随即则需要买更多东西来维持,像是陷入了一种数码产品 Porn,是对曾经没办法拥有的自己的一种补偿,只会带来严重的娱乐/生产力过剩。
前段时间在筹备结婚和搬家,开始“变卖”家产,卖掉了大部分使用频次不高的设备,腾挪出了桌面空间,也减轻了许多心智负担,发现自己的心态已经经历了许多转变,当自己想买一个新设备、产品时,似乎又能够回归最原始的理性思考逻辑了 ——
我的需求是什么?它能否满足我?
最近用了四年的主力机 iPhone 13 坏了,几乎离不开充电线,也经常开不了机。
原本一直想着能够苟到今年秋季 Apple 新品的发布去买个海外版,虽然对新的设计和功能也没多少兴趣,至少能用上 ESIM 和 Apple Intelligence。但总归是得解决或是过渡一下,于是去闲鱼上淘了一个 iPhone SE3,折腾了一番迁移后发现够用但屏幕有点小,也稍有些卡顿,作为主力机还是有点勉强。
于是又给 19 年买的的 OnePlus 7 Pro 重新开了机,虽然和 iOS 生态差异很大,却也刚好契合我逐步想只把手机当作基础通讯工具的习惯,而且惊奇地发现其实也很够用。想起来当时买它也并不是因为缺一个手机,而是被它的真全面屏、屏下指纹和升降摄像头的设计所惊艳到,作为备用机服役了一年多就闲置了。
重装了一下发现之前刷的氧 OS 2022 年底就不再更新了,停留在了 Android 12,但完全没觉得缺什么功能,反而感觉很流畅,似乎其实六年前的旗舰就已经完全足够满足我现在的需求了,还能抢先用上 Folo 安卓版 🤩。
之前在讲 Chromebook(也已经卖了)的时候提到过:
我其实有很多高性能设备,日常在用的 M2 Max 的 MacBook Pro,由于性能和续航达到了一个很不错的平衡,导致我即使出门在外也随时都能打开来进入工作状态,甚至爬山和散步都会背着,有时候其实并不能很放松地出门或是陪伴身边的人。
其实设备性能已经过剩到并不会制约自己的效率,反而是需要刻意的约束来让我的目光更多转向周遭。
我发现“刚刚好够用”甚至比现在各种虚高性能的产品更为让我心动,于是逐渐开始追寻断舍离与“复古”,这或许也是一种目光投射、心理甚至是生活中心的转变 ——
我不再是那个需要用一堆数码产品包围自己来填补内心空虚的小男孩了,我的生活中有了爱人、猫和更多有意思的人和事,我已经拥有了童年时梦寐以求的 GBA SP 游戏机了。
有趣的事与物 #
输入 #
虽然大部分有意思的输入会在 「Yu’s Life」 Telegram 频道里自动同步,不过还是挑选一部分在这里列举一下,感觉更像一个 newsletter 了。
我把 Telegram Channel 消息作为内容源搭建了一个微博客 —— 「daily.pseudoyu.com」,可以更方便浏览了。